当前位置: 答题翼 > 问答 > 公务员考试 > 正文
目录: 标题| 题干| 答案| 搜索| 相关
问题

1.2011年9月6日 文化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


1.2011年9月6日,文化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建立警告、退出机制。该通知的颁布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5月底,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91项,扩展项目164项。加上此前公布的两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1219项。伴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保护名录当中。不论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上还是种类上,我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面对数量众多、名目庞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如何改变工作中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现象,保证有效的资金和物质支持都用在刀刃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警告、退出”机制的引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7条规定:“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保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及时纠正、处理。”但如何纠正、处理,法律并没有作出具体规定。《通知》弥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机制中的法律漏洞,是对该法第27条的明确解释。并且在法律操作层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表明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加深。

2.G市是个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城,全市境内拥有由祖先在历史上创造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文物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各类实物遗存千余处,也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文物,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摆在G市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G市文物保护部门以《文物保护法》为指导,致力于文物保护,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虽然藏品保管条件已大为改善,但由于库房面积较小,设备陈旧,未配置恒温、恒湿等设备,在古书画、出土金属器保护方面难度较大。部分时间较早的书画(约30余件) 局部出现了皴裂,需及早修复装裱;一些金属器如铜、铁质文物由于保养条件局限而自然氧化, 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与一些发达地区地方博物馆相比,陈列展示条件简陋,相对落后,不能很好地展示、说明文物的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的发展、旧城区改造,G市老城区的面貌已荡然无存,特别是G市委提出的以村庄改造、中心村建设及社区建设为内容的《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的出台及稳步推进,一方面, 旨在使G市农村居民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使文物古迹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若不重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很有可能给文物古迹造成灭顶之灾,给文物保护工作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社会各阶层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比较模糊,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子还没有完全摸清。部分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亡故或年事已高,有的不收徒弟不外传,子女又不愿学,传承人青黄不接,项目面临濒危等问题。一些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甚至连已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部分项目的传承和保护都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G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主要以市、县两级文化机构业务干部为主干,以镇(街道)文化站站长、村文化协管员为基础。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队伍数量不多,知识储备不足,普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了解不深,大多还停留在文件上,概念不清,家底不清的情况普遍存在。同时,保护体系不全,缺乏专门性的保护法规和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得不到有效保护。

3.被誉为“天下第一敖包”的鄂温克旗白音胡硕敖包,是呼伦贝尔鄂温克牧乡风采的一个缩影。鄂伦春人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呼伦贝尔很多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鄂温克家庭旅游、布里亚特蒙古族家庭旅游、巴尔虎牧民家庭旅游等,在呼伦贝尔遍地开花;挤牛奶、剪羊毛、 搭蒙古包、该勒、篝火、那达慕、狩猎……这些牧乡牧民家庭日常生活项目,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马背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是呼伦贝尔民族游牧生活的活化石。多年来,北方少数民族尊崇自然的理念和当地政府对生态的极力保护,使呼伦贝尔的自然环境得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呼伦贝尔草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与科罗拉多大峡谷和南极并称为 “人类最后的伊甸园”。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以其原生态民族文化与原生态自然风光天人合一的魅力“王牌”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收获的不仅仅是名气。

“呼伦贝尔牧乡原生态,一旦破坏将难以复原,其损失难以估量。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要保护考古遗址。充分认识保护牧乡与草原文化的历史意义与重要性,并承担起保护的义务。”面对席卷而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当人们纷纷赞叹呼伦贝尔之美的时候,全国政协委员孟松林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牧乡的文化遗产保护上。

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普遍存在着所谓“富饶的贫困”现象,孟松林委员分析说,这种贫困落后与这一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理念存在一定关系。鼓励和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依靠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脱贫致富,是呼伦贝尔富民的重要一环。“贫穷不是魅力,只有引导大家走向富裕,实现社会和谐,民族文化才能永远传承、发展。而随着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保护和资源开发的态度与方式的相应转变,也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孟松林委员特别阐释了他对牧乡与草原文化“原生态”问题的理解:“所谓‘原生态’文化并非木乃伊,它随历史的演变、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变化着,演艺类的传承人代代都有艺术上的新追求,一般都难以完全刻板于古法,对之绝对不变,表演者随着环境变化做出一些微调,这是正常的、规律性的现象,但不能把原生态当成招徕顾客的幌子,仍需尽量忠于原貌。”

孟松林委员认为,发展旅游与保护文化并不矛盾,只要注重文化生态系统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使文化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中,并长期保持平衡、稳定和良性循环态势的有机统一。“中央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这一决定是高瞻远瞩的,发展与保护是一种博弈的过程,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得最好的呼伦贝尔牧乡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呼伦贝尔‘古老的双赢’同样重要。”

4.C市地处金沙江、岷江汇合处,是长江正源的起点,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L县X镇拱猪洞发现了距今4万年的古人类臼齿化石,B区、M县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部分带有云贵高原史前文明特征,证明这里曾是古代文明交汇和融合的地方。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筑僰道城,迄今已有2180余年的历史。同时,C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古语言文字、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6大类,90多个 项冃,其中P县的“金江号子”、J县的“竹簧工艺”、B区的"面塑”和N县的“小彩龙”等均有较高的知名度。由于C市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C市设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家咨询组织,“民保工程”具体工作则由市文化局负责。

C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狠抓规划编制和制度建设,编制了《C市文博事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上报“人文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项目54个的同时,修订了《C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城区所有文物点、地下文物埋藏区等都纳入规划保护范围。拟定的《C 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已列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公布计划,并积极落实“四有”和“五纳入”工作,制定、完善《C市文物保护管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16项条规,明确和规范了文物行政审批行为,初步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狠抓文物保护项目的争取工作,共向国家、 省争取僰人悬棺、真武山古建筑群、夕佳山民居等修缮经费400多万元,市政府拨款1000多万元,抢救和修缮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积极打造赵一曼纪念馆(故居)红色旅游景区,列入了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编制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狠抓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加大不可移动文物的法律保护力度,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推荐及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点的公布工作,全面完成文博系统馆藏9222件文物的清理建档工作和馆藏文物腐蚀调查工作;强化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博物馆管理办法》和文物库房管理制度,落实《文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行文物安全责任制;搞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了C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全面普 查并上报《A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目录汇总表》,绘制了《C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分布图》,列出了亟待抢救的民族民间文化濒危目录,并大力宣传C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5.轰轰烈烈的古遗产、古村落“开发”潮,引起了中央的重视。2011年9月6日,温家宝 总理在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与专家对话古村落保护时称,部分地方搞强拆,把农民赶上楼,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连现代农村风光都没了;大批真物质遗产被拆毁,然后又花很多钱建许多假东西;城市设计不从地区特点出发等问题“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货真价实的物质遗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度,岂是翻新重建的“假遗产”所能代替的? 陈旧黯淡的古董值钱,崭新光鲜的复制品价贱,类似的道理小学生都懂,一些城市管理者难道会不明白?既然明白,又为什么非要在巨型机械的轰隆声中,把古遗产、古村落推掉、铲平,继而在某个地方重建起仿制的建筑,以此自我标榜甚至洋洋自得?个中答案其实并不深奧。一些官员急着出政绩、一些商人急着谋利益,双方互相捧场,肆无忌惮地强拆、强征,全然没有对民心民意的起码尊重,全然没有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丝毫敬畏。这样心态下的“拆真建假”、“推陈出新”,本质上是不折不扣的政绩工程、腐败工程和“胡搞工程”。

2011年9月,黑龙江省的“将军府搬家”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该省齐齐哈尔市政府拟将10年前迁出市区的文物将军府,再花巨资搬迁回来。此次迁回需要花费上亿元,意在争创历史文化名城。好端端的一处古建筑,“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去”,反复地搬迁耗费了数以亿计的资金不说,还严重破坏了文物的原貌,令人无法接受。评上历史文化名城,能获得表彰赢得政绩加分,进而实现升官梦。于是不惜劳民伤财、不惜折腾文物,这样的做法暴露了一些地方狭隘的政绩观和自私的政绩欲,实在是不可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牟取暴利也是一些人乐于拆除、重建文物的原 因。此前的江苏省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也曾遭屋主违法拆毁,之后屋主将重建后的房屋以6400万元高价挂牌出售,价格涨了一倍。经过拆建,一些人得以谋取利益,这种现象在“拆真建假”过程中相当普遍。特别是一些重要地段文物的“开发”过程,常常揪扯着腐败的魅影。 把原来的物质遗产拆掉,实际上是想腾出更多的地块用于商业开发。一些开发商在地方政府 的庇护下,肆无忌惮、乐此不疲地征地、开发、重建,一处处崭新的“古建筑”在商业楼盘的簇拥下拔地而起,一些开发商和官员都乐得合不拢嘴,唯有老百姓望楼兴叹,唯有一些文物保 护者仰面扼腕叹息。可悲的是,这些微弱的“杂音”不仅无法引起当事者的反思,反而很快就被淹没。

除政绩欲望和利益驱使外,一些地方不切实际地拆除原有古建筑或者不切实际地拆除古村落,把村民“赶上楼”,实际上是对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等政策的误读。有些地方认为“崭新的古建筑”比年久失修的文物更美观,有些地方以为成片集中的楼房比古朴的村落更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些地方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必要认识和重视,有些地方一味地试图照搬大中城市的模样。这些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解读与操作,少不了“胡搞”的嫌疑。一个地方应该有一个地方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一个地方应该有一个地方原味的建筑特色。倘若举国都以“北上广”为建设蓝本,那么博大多彩的中国,将变得千城一面,一些地方的优势也会由此消亡,这不是作茧自缚么?

6.近来,一个概念愈来愈响亮,这个概念是“文化自觉”。这对于知识界是高兴的事,因为这 个很早就发自知识界的声音开始有了广泛的社会回应。

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在进入经济全球化之后显示出蓬勃与雄劲的活力。尽管“两个文明一起抓”提得很早,颇具远见,但对于贫困太久的中国来说,物质性的财富既是迫不及待的需求, 又是挡不住的诱惑,故而长期以来,“两个文明”一直处于“一手硬一手软”的状态。于是,物质殷 富与精神匮乏荒唐搭伴带来的种种问题日渐彰显。这便是提出“文化自觉”的深切现实背景,也是其重大意义之所在。

文化的自觉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和文明于人类的意义必不可少。反过来讲,如果人类一旦失去文化的自觉,便会陷入迷茫、杂乱无序、良莠不分、失去自我,甚至重返愚蛮。文化自觉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建设当代文化高峰的自觉。

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是有的。比如,知识界提出的对非遗保护的观念与种种措施都得到了国家的接受。在确立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放假、制定与颁布非遗法、建立非遗名录等方面,国家都一步步去做了。可是,在我们口口声声说的“经济社会”中,文化到底放在什么位置?宏观的国家文化方略到底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仍需要明确。

文化自觉应是知识分子的自觉,即知识分子应当任何时候都站守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 主动承担;还有国家的文化自觉,国家也要有文化的使命感,还要有清晰的时代性的文化方略,只有国家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有保障。当然,关键的还要靠政府执行层面的自觉, 只有政府执行层面真正认识到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是精神事业而非经济手段,并按照文化的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国家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得以实施与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文化自觉最 终所要达到的是整个社会与全民的文化自觉。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能逐步提高、放出光彩。

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我国各地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 的具体建议。

要求:

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参考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 1.2011年9月6日 文化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

  • 1.2011年9月6日 文化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

  • 1.2011年9月6日 文化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

  • 1.2011年9月6日 文化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

  • 1.2011年6月27日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时表示 截至 2010年底

  • 1.2011年6月27日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时表示 截至 2010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