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人民网上的一篇环境时评《拿什么来祭奠“候鸟之殇”》:10月16日 纪录片《鸟之殇 千年鸟道上
以下是人民网上的一篇环境时评《拿什么来祭奠“候鸟之殇”》:
10月16日,纪录片《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在网上引起关注,不到一天,该片子在 优酷网上的点击量就超过了 15万。这个12分钟的纪录片拍摄于H省L山脉的大山深处。志愿者F和他的两名同伴先后8次,前后历时一个月,在大山里坚守,直击了候鸟迁徙道路上的杀戮。
黑夜蹲守在候鸟迁徙的“千年鸟道”上,利用高强度LED灯照射,向经过的迁徙候鸟进行疯狂的屠戮。两名志愿者冒险拍摄的12分钟纪录片《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引起社会关注。从记者采访中可以看出,这两名志愿者之所以选择L山脉进行“偷拍”,就在于这里的“候鸟屠戮”最令人触目惊心,“一座山头,有几百盏LED灯,后面隐藏着上百杆枪。鸟群飞过时,在 LED强光下就成了一个个白色亮点。接着此起彼伏的枪声响起,很多鸟都掉了下来。这样的场 面,在一些打鸟人的欢呼声中显得更加残忍冷血。
屠戮候鸟的人,除为了“改善伙食”的土著村民之外,另外两类群体是商业利润驱使的“职业打鸟团伙”和带着香车美女来打鸟“寻乐子”的“贵族”,相对于土著村民的“改善伙食”,后两类人或者为了暴利而屠戮,或者使这种“屠戮”娱乐化,则显得更加可怕。当然,不管打鸟者的目的如何,大肆屠戮候鸟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经造成威胁。《鸟之殇》暴露出社会公共责任的缺失现象严重,不仅猎鸟者无视公共责任将作为公共资源的野生动物资源非法占为己有,公共部门同样存在着维护公共资源的公共责任“短板”,这些在《鸟之殇》拍摄者的社会担当情怀的映衬下,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在纪录片《迁徙的鸟》中展示了鸟类迁徙中的景象,唯美而优雅,但我 们不知道候鸟迁徙中的黑暗一面,那就是来自人类的残忍屠戮,12分钟纪录片《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的情形,其实不过是冰山一角。纪录片拍摄者接受采访表示,他们从环保志愿者那里得到消息,“H省很多地方对候鸟杀戮很严重”,为了让人们感受到猎鸟者对候鸟的冷血屠杀,他们决定“把这一现场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它们(候鸟)的命运”,并期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鸟之殇》拍摄者的社会担当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从新闻采访中可以看出,猎鸟团体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许多职业团体已经高度专业化,分工明确,“有人专门打灯,有人专门打枪,还有人拿着手电筒去找击落的鸟”,在 这种职业团体的围剿下,候鸟“飞得过这个山头,也飞不过那个山头”,很难躲过劫难。被打下的候鸟中,不乏天鹅之类的国家保护动物。根据《动植物保护法》,狩猎者应该有狩猎证,持枪狩猎还必须具备公安机关核发的持枪证。而这些对过路候鸟大肆屠杀的打鸟者,不知道是否具备这些合法程序,有关部门又是否尽到了责任。这种对候鸟的冷血杀戮,不知还要到什么时候。
候鸟迁徙对于其种群的繁殖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迁徙中的困难多多,除了需要克服自然条件带来的恶劣挑战,还要面临来自人类的影响甚至有组织的屠戮,而这些,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动物资源的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鉴干此.与动物保护工作有关的公共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制止对于野生动物的血腥的屠戮。面对有组织的猎鸟者,面对那些来源不明的猎鸟枪支,面对那些肆意进行的野生动物交易,有关部门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坐而论道。虽然,猎鸟者行踪不定,猎鸟区域位于山高林密悬崖陡峭甚至“三不管”地界,虽然执法人员可能会遭到猎鸟者的“冷枪”袭击,但这些不是退缩的理由,也不是面对屠戮候鸟行为推倭扯皮的借口。我们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有关部门的积极执行,虽然存在各种困难,但这不是懒政的借口。
“给定资料”是一则关于候鸟之殇的环境时评,请结合“给定资料”,为这篇时评撰写一则编者按。(15分)
要求:内容全面,表达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