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由某企业承建的某多功能现代化商务综合大厦 地上46层 地下3层 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
背景:
由某企业承建的某多功能现代化商务综合大厦,地上46层,地下3层,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主体结构采用泵送混凝土等新技术。建筑物周边都十分接近规划红线,周边建筑及地下管线对因工程基坑开挖引起地层变形移动影响十分敏感,且基坑北面临近地铁。该工程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较大,为确保基坑开挖安全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并由安全总监签字确认后实施。该地下室位于总厚度达40m的淤泥质土中,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经多方案比较,决定基坑围护结构采用80cm厚的地下连续墙,而支护结构则为五道钢筋混凝土水平支撑的总体方案。经验算,可以满足结构变形和稳定要求,确保地下室开挖施工不至于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行、周边道路、建筑物及各种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在工程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本工程地下水位较高,约为-0.5m,开挖范围位于淤泥质土体内,含水量大,施工必须事前采取降水措施,因基坑围护是采用地下连续墙,具有较好的挡水和抗渗性能。结合实际情况,决定采用轻型井点降水并编制了降水施工方案。
事件二:根据地质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形式、荷载和施工条件等情况,基础施工采用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与平板式筏形基础,板厚2m,桩基承台连同地下室的筏形基础同时展开施工。基础底板厚2m,桩基承台厚1.8m,混凝土强度等级C40,抗渗等级P8。由于承台和筏板混凝土浇筑量大,在开始阶段施工中出现了少许裂缝。为确保施工质量,项目部制定了以下控制裂缝的措施:
(1)优先选用低水化热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混凝土,并适当加入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
(2)在保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
(3)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30℃以内。
(4)分层分块逐步浇筑,加强养护,及时对混凝土进行覆盖保温、保湿材料。
(5)预埋冷冻管,通入循环水将混凝土内部降温。
事件三:在进行办公楼大厅顶盖模板支架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现场浇筑施工时,发生模板支撑体系坍塌事故,造成6人死亡、12人受伤。经有关部门调查,造成事故主要原因是模板支架搭设质量不符合要求;现场搭设模板支架中使用的部分钢管材料存在质量缺陷;施工现场管理存在严重伺题。事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该施工企业作了相应的行政处罚,公安机关依法对有关责任单位的涉案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问题:
(1)结合事件一说明井点降水施工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2)请指出本案例中有哪些不妥之处,并说明理由。
(3)分析说明事件二承台和筏板混凝土浇筑中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事件三工程事故可定为几级重大事故?请说明理由。
(5)事件三事故类型是什么?
(6)结合事件三中部分钢管材料存在质量缺陷的问题,说明进场材料质量控制的要点主要有哪些?
(1)井点降水施工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该工程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的平、剖面图和降水深度要求,井点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井点管的构造、长度和数量,抽水设备的型号和数量,地面降水管路布置的走向,降水施工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2)不妥之处:
1)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由安全总监签字确认后实施不妥。该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应由施工总承包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才能实施。
2)本工程地下室位于总厚达40m的淤泥质土之中,地下水位较高,约为-0.5m,开挖范围位于淤泥质土体内,采用轻型井点降水不妥。因其降水深度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深井井点施工。
3)事件二中控制裂缝的措施前三项不妥:①普通硅酸盐水泥水化热较高,应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拌制混凝土,并适当加入缓凝减水剂;②施工时适当提高水灰比不妥,因为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应在保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③将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30℃以内不妥,温差过大会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我国规范规定:在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将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
(3)造成承台和筏板混凝土浇筑中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承台和筏板混凝土浇筑体积大,在水泥水化过程中水化热产生的温度应力与大体积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收缩应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拉应力,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4)依据原建设部《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本工程这起重大事故可定为三级重大事故。
分析:《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第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三级重大事故: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或重伤2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为三级重大事故。
(5)本起事故属于坍塌事故。
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常见的职工伤亡事故类型还有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等。
(6)进场材料质量控制要点有:
1)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
2)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
3)合理组织材料使用,减少材料损失。
4)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
5)要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6)加强现场材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