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答题翼 > 问答 > 建筑工程类考试 > 正文
目录: 标题| 题干| 答案| 搜索| 相关
问题

拟建思小(思茅至小勐养)高速公路是我国西南通往南亚大陆的国际通道的主要路段 有一段线路必须经过西双


拟建思小(思茅至小勐养)高速公路是我国西南通往南亚大陆的国际通道的主要路段,有一段线路必须经过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在自然保护区内的里程为18. 522km,其中有4.722km的路段所在区域经调整后由核心区划为实验区。路域环境中发育着热带雨林等珍贵植被类型,生长着山白兰等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栖息有亚洲象等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本项目线路总长97. 8km,设计行车速度60km/h,路基宽度22. 5m,全程有互通式立交6处,分离式立交3处,跨河大桥5 7座(11 602. 88m),中桥1 4 3座(9 752. 5m),小桥3 8座(1 14 9 m),单洞长隧道1 6道(10 080m),涵洞1 3 2道(1 149m),服务区3处,收费站8处。该公路征用土地8.1万亩,土石方数量1 6 2 8万m3,项目总投资3 8亿元。

该项目穿越多个村庄,K40+150经过普文河。

问题:

1.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是什么?

2.本项目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有哪些?

3.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4.本项目评价工作重点和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5.确定本项目生态环境敏感目标。

6.简要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1.(1)施工期的环境影响。①噪声:公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桥梁施工、路面施工等机械运行噪声;②环境空气:路基施工、道路施工引起的扬尘,路面施工产生的沥青烟;③水环境:施工机械的含油污水,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桥梁施工对水体的污染,雨水对建筑材料堆放的冲刷;④生态环境:路基施工使植被遭到破坏,农田、林地被占用,地表裸露,增加水土流失,工程占地将减少当地的耕地、林地、园地等面积,施工对自然保护区、植被及野生动植物的不利影响;⑤社会环境:居民搬迁,交通不便。

(2)运营期的环境影响。①噪声:汽车运行产生的噪声;②空气环境:汽车尾气、路面扬尘;③水环境:路面的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危险品运输泄漏事故对水体的污染;④生态环境:植被未完全恢复,水土流失依然存在,公路阻隔影响动物栖息环境。

2.(1)生态环境: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植被、珍稀植物、珍稀动物、野生动物通道等。

(2)水环境:重点为K40+150普文河水质,服务区、收费站处污水排放。

(3)社会环境:受拆迁影响的居民生活质量、土地利用、城镇规划。

(4)声环境、环境空气:居民点、学校等。

3.(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内容:①自然环境调查: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②生态系统调查:自然保护区及沿途评价范围内动、植物种(特别是珍稀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生活习性、生境条件、繁殖和迁徙行为的规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点、结构及环境服务功能,与其他生态系统关系及生态限制因素等;③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资源利用现状等;④敏感保护目标调查;⑤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环境规划调查;⑥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

(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法:①收集现有资料;②收集各级政府部门有关土地利用、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珍稀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规划或规定、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规划、生态功能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濒危物种等资料,并熟悉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③野外调查;④收集遥感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并进行野外定位验证;⑤访问专家,解决调查和评价中高度专业化的问题和疑难问题;⑥采取定位或半定位观测,如候鸟迁徙等。

4.(1)评价重点:①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详细调查沿线生态现状;②本项目实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③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2)本项目需经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界内,与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相冲突。环境影响评价时,为了执行相关法律,在路线布设确实无法避开的前提条件下,由公路建设的业主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同意,对其功能区划分调整为实验区并同意建设后,该公路项目方可穿越。因此,该项目在评价期间是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

5.(1)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所在区域是由原来的核心区划归为实验区的,发育着热带雨林等珍贵植被类型,生长着山白兰等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栖息有亚洲象等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2)天然植被保存较好的区域。

(3)珍稀植物(含狭域特有种)。

(4)珍稀动物,如亚洲象等。

6.对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应分别从设计期、施工期和运营期三个时段提出。

(1)在设计期贯彻“环保选线”理念,进行路线方案优化,经过论证最终选择对自然保护区影响小的方案。同时对公路沿线陆域范围内的野生保护植物进行调查,记录受保护植物的名称、保护级别、类别、分布地理位置、分布数量。对受保护动物亚洲象应调查活动栖息场所,特别是活动或饮水路线等,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2)施工期,依据现场调查结果,提出生态监理制度。对受保护植物提出移栽保护或保护遗传因子的措施,使被保护的野生植物在施工期的影响减低到最低限度。增设动物通道或增加桥隧比例的措施,从而减少对动物的阻隔。

(3)运营期,在自然保护区路段设禁鸣措施,对公路路侧坡面、中央分隔带、互通立交区、服务与管理区、取弃土场等处的绿化或植被恢复措施,并强调在植被恢复时只能选用当地植物,以保证生态安全。

参考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 拟建高速公路穿越两栖动物栖息地 对两栖动物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

  • 某拟建高速公路经过某种爬行动物主要活动区 公路营运期对该动物产生的直接影响有()。

  • 某拟建高速公路局部路段穿越农田集中分布区 为减少公路建设对农田的占用 可采取的措施有()。

  • 某拟建高速公路建设期在下列地点设置弃渣场 选址合理的有()。

  • 某拟建高速公路建设期在下列地点设置弃渣场 选址合理的有()。 A.水田 B

  • 某拟建高速公路局部路段穿越农田集中分布区 为减少公路建设对农田的占用 可采取的措施有( )。